中国出口在哪里?
我从事外贸行业5年时间,对这个问题还是有资格来回答的 首先,你要搞清楚你产品是面向进口商还是批发商还是零售商!!!这个很重要 因为直接客户分法有很多种:
1.根据买卖双方所处的位置,分为外销和内销——这个是按照交易地点划分,不涉及买方角色
2.按照买方性质,分为贸易型和加工贸易型外销——其中,贸易型又按交易方式不同分为电汇、信汇及银行托收和现金交易方式;加工贸易型的业务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以及补偿贸易等。
3.按照产品成交方式,分询盘、报盘、还价以及签订合同等。 4.还有按照商品品种分类的,比如服装类,纺织品类等 这么多分类方法,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你把产品卖给了谁而已(当然,你可能不关心买家是零售商,还是在做批发或者做终端)。
所以,要找客户,无非就是从以上几种渠道去挖掘一下即可 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GOOGLE,比如福步论坛,或者一些BBS,还有一些APP,比如最近有在推荐的使用环球资源在线,还有阿里妈妈,百度推广等等 这些平台都有其独特的作用,看你自己如何运用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国家,农业高度发达,手工业和对外贸易也异常兴盛,手工业的分布地域各有特色,但中心主要在东部地区。
从南向北,主要有:以景德镇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的瓷器,以漳州、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糖及以太原、成都为中心地区的铁器、铜器和锦。从北向南,主要有:以松江、杭州、苏州、湖州为基地的长江下游丝绸(包括棉纺织品),以山东曲阜、河北保定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北方大麦和小麦,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丝绸。
除了生产中心外,贸易中心主要有南京、苏州、扬州、杭州、广州、泉州、佛山等。
中国出口商品的来源地很广,但主要市场则相对较为集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和茶叶为最主要。
日本是这三类商品的最大买主,输入日本的中国丝(生丝和熟丝)数量巨大。从1715年到1832年,有记录的丝的输入量为26,535,360斤。
其次是棉布。由于日本棉制品短缺,17世纪和18世纪从中国输入棉布的数量极大。输入日本的中国棉布(不包括琉球的中转)1677年至1715年多达5,483,494匹,1767年至1831年也有2,148,671匹。其次还有糖、药材、人参,乃至手工艺品、兵器、铁制品以及金、银和铜,每年源源不断地由浙江、福建两省的港口运往日本。
东南亚是中国商品的另一个重要市场。中国与这一地区的贸易,主要经营丝绸、茶叶、瓷器、棉布和药材等。贸易的港口主要为广州和厦门。从18世纪前期至中期,广州运往东南亚的中国丝为13,156,440斤,棉布为3,009,700匹,绸缎1,050,000匹。广东出口的茶叶在1729年有25,855斤,1774年猛增至6,646,965斤 ,1831年达到15,624,285斤。由于广州丝绸和棉布运往马六甲和爪哇两处的数量不足总出口量的20%,实际上广东方面出口到东南亚的数量应远远不止上述几个品种和数量。
福建厦门港在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中,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主要出口茶叶、瓷器和糖。仅福建产蔗区的糖通过厦门运往吕宋(马尼拉)和印尼的就有1,087,236斤。由于厦门瓷器的出口未详细记录,仅广东瓷器的出口一项每年也有100万件。如果加上广东方面的出口量,茶叶有1,000万斤,瓷器有200万件,厦门向东南亚出口的茶叶和瓷器比广州还要多。
中国北方直隶、山东、甘肃出产的药材,1774年至1831年通过恰克图向西伯利亚和俄国出口的有当归、川芎和大黄等26,879,105斤。还有丝绸5,116,300斤,茶叶7,148,600斤,生皮6,172,070张。仅在19世纪初期,通过恰克图运往俄属中亚地区的棉花就达到5000万公斤(10亿斤),毛皮和皮革50万张,甘草80万担,绸缎、棉布1000万件。出口印度的中国商品主要是北方的药材、茶叶、丝绸和棉布,瓷器似乎很少,棉布和丝绸约100万匹,药材和茶叶300万斤。
中国同朝鲜的贸易主要集中在松江、苏州等地出产的丝绸(包括棉布),以及江南的茶叶和东北的人参。仅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苏州和松江两地丝绸的对朝鲜出口量就超过1万匹。茶叶则达90万斤以上,主要是安徽和福建的红茶。北方的药材、茶叶和南方的丝绸与棉布,主要通过朝鲜输往日本,数量极为庞大。
茶叶成为晋商挣得巨大利润的重要商品。山西商帮凭借贩运茶、盐的丰厚利润迅速崛起,与湖广、两淮盐茶产地及江浙商品经济区有着密不可分的地域联系。
晋商贩运